很多的爸爸妈妈看到出生不久的宝宝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感到很紧张,其实大可不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就是医学上称为的“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胎儿在宫内的低氧环境中,为了满足胎儿对氧的需要,大量的红细胞产生,出生后宝宝建立了肺呼吸,血氧浓度迅速升高,因此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另外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短、大约为70~90天而成人为120天。再加上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不能及时处理和排泄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而生成的胆红素,所以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新生宝宝就出现了黄疸。
大多数新生宝宝的黄疸都是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血胆红素增高现象,对于新生儿没有什么危害,也不需要治疗。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新生儿因为某些疾病出现了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以危害宝宝的大脑(核黄疸),受累终身,甚至死亡。因此关键是需要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以免贻误或扩大诊断和治疗,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生理性黄疸: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4~5天达到高峰,轻者可见颜面部和颈部出现黄疸,重者躯干、四肢出现黄疸,大便色黄,尿不黄,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偶尔可有轻度嗜睡和食欲差,正常新生儿7~10天黄疸消退,早产儿可以延迟2~4周。
病理性黄疸:但是如果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每天黄疸进行性加重,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呈桔皮色,或者皮肤黄色晦暗,大便色泽变浅呈灰白色,尿色深黄,或者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超过2~4周都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1、红血球破坏过多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这类疾病仅发生在胎儿与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的是ABO溶血性黄疸、极少数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ABO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孕妇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主要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与母亲不合,而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恰为母体所缺少,若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因抗原性不同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到胎儿循环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并导致溶血发生黄疸。多数为第二胎发病。一般通过产前检查医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
近来因为我国婚姻登记取消了婚前检查,地中海贫血的患儿逐渐增加,这些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溶血,发生黄疸。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因基因变异而导致造血机能缺失的一种遗传疾病。如果父母双方是基因携带者,其后代发生疾病的几率为25%。婚前检查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我国华南地区多见的G-6-PD缺陷病是一种红细胞酶缺陷的遗传病,可以引起新生儿出生后溶血引发黄疸。感染、缺氧、大量出血和使用一些药物都可以诱发溶血而致黄疸。
2、肝脏功能低下
新生儿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以及一些药物,如:磺胺、消炎痛、水杨酸、维生素K3都会抑制肝酶的活性,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黄疸。
3、胆红素排泄异常
肝细胞排泄功能障碍或胆管受阻,可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如:比较多见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综合症。
另外,先天性肠道闭锁、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饥饿、喂养延迟、药物所致肠麻痹造成胎便排出延迟,增加了胆红素的回吸收,也是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的原因之一。
如何观察和判断宝宝黄疸的程度
黄疸出现顺序:首先是从眼睛开始,可以看见巩膜发生黄染,进而发展至颜面部黄染,以后依次为躯干、四肢最后到手脚心出现黄染。黄染消退先从手脚心开始,然后四肢、躯干、颜面部,最后是眼睛的巩膜消退。所以家长先从宝宝的眼睛观察起。
黄疸程度判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宝宝皮肤的黄染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则为轻度黄染;如果躯干部皮肤黄染,则为中度黄染,需要引起家长高度警惕。如果如果宝宝愈来愈黄,黄的部位愈来愈多,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发展到重度黄疸就必须去医院检查处理,不能耽搁。
大便颜色变化: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大便会逐渐变白,像陶土一样。与此同时,发现宝宝身体皮肤也出现变黄的趋势,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正常宝宝的大便由于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由胆管经过肠道后排泄,大便因此才会带有颜色。但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如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就会出现陶土样(灰白色)大便。这种情况必须在宝宝两个月内尽快处理。
黄疸的处理与治疗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在黄疸期间应该多给宝宝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以便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宝宝排便次数,让宝宝依靠肠道系统自行排出胆红素。另外,保证宝宝充足的光照,白天让宝宝裸露身体直接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蓝光能够让胆红素在光化反应下改变结构,便于被宝宝将排出体外。光照时注意用黑布蒙上宝宝的眼睛,因为蓝光照射可对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害。夏天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阳光不强烈时。
如果发现宝宝看起来愈来愈黄,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尖声哭闹、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则须尽快送宝宝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早开奶、勤喂奶、吃饱奶有助黄疸消退
宝宝出生后半小时就要开奶,新妈妈一定要做到勤喂乳,在24小时内哺乳在8~12次,或者更多。妈妈还要要仔细观察宝宝是否确实有效地吸吮到乳汁。使宝宝充足地摄取乳汁。不知道宝宝吃得够不够的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尿尿的次数来确认。一天尿6次以上,大便每天1次以上,以及宝宝体重持续增加,就表示吃的份量足够。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确实母乳不够就需要添加配方奶。这样才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回吸收,有助黄疸消退。
远离可导致黄疸的药物和食品
为了预防新生宝宝黄疸向病理性发展,必须避免宝宝接触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品。宝宝的衣物和被褥不要使用樟脑丸或萘储存。不要给宝宝吃磺胺、呋喃坦丁、痢特灵、阿司匹林、维生素K3,、婴儿素、七厘散、牛黄粉等药物。如果宝宝是由妈妈哺乳,妈妈也要忌用氧化剂药物,忌食蚕豆,忌与樟脑丸或萘接触。
母乳性黄胆:近年来一些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的黄疸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黄疸可延迟28天以上,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这种黄疸我们称之为“母乳性黄胆”。母乳性黄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病确诊后无需特别治疗,可以试停母乳3天,改用配方奶喂养,黄疸可以消退50%,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轻度上升,但随后逐渐降低至消退
2新生儿黄疸的表现是怎样的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症状的介绍,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3新生儿黄疸该怎么诊断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病,一般会自行消退,但是有些持久不退的黄疸还是要进行治疗,新生儿的一切动态都牵动着妈妈们的心。有些新生儿出现巩膜黄染等症状也不一定是黄疸,应进行相关的检查在进行确诊、治疗,以下是需要和新生儿黄疸鉴别的一些疾病。
粪便有明显色素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和败血症:1.如有感染中毒表现,应进行血,尿培养,2.如有溶血表现(网织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2~10/100白细胞),应检查母婴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即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上述试验阴性者或出生3,4天后始发病者应除外G6PD缺陷。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粪便几无胆色素,尿色深,尿胆红素阳性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火和胆道闭锁,因前者常造成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内梗阻,两者的鉴别较困难,以下检查可供参考。
在诊断新生儿黄疸时,如果遇到判断不准的情况可以做一些相关检查进行辅助诊断,新生儿溶血也会出现黄疸的迹象,这需要患儿家属和医师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产生严重的后果。
4新生儿黄疸的概述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学黄疸需要及时处理。所以鉴别两者有重要临床意义。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互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5新生儿黄疸与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黄疸俗称黄病,多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大多数的黄疸可通过肉眼辨别,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因此,一旦发现眼睛、皮肤有发黄现象,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系统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对婴儿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7-10天消退,为生理性黄疸,在黄疸期间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疗。若黄疸提前或推迟出现,或出现上面所述各种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医院系统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危及婴儿生命。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胆红素【译】: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胆道闭锁【译】:以肝内外胆管闭锁和梗阻性黄疸为特点的小儿外科常见畸形)和遗传性疾病等。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因本病血清胆红素很少升高达足以产生神经毒性的水平,故一般不必停喂母乳。若血清胆红素 > 256.6μmol/L时,应停止母乳喂养2~4天,改用人工喂养。在暂停母乳期间,应将母亲乳汁吸出,以维持乳汁分泌,保证以后继续母乳喂养。
为减少肠壁吸收非结合胆红素,可口服10%活性炭溶液5ml,每小时1次;琼脂125~250mg/次,每天4~6次。
温馨提示: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儿,月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以免贻误病情。如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家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