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父爱的孩子,未来令人堪忧!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
双亲均在、但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更大。少时患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爸爸的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标本!
心理学家们对398名罪犯的父亲进行了调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亲酗酒,120名罪犯的父亲赌博、性放纵、不诚实。更重要的是,这些父亲都没有意识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影响。
爸爸多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会更聪明!
英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们用了半个世纪,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某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了跟踪调查。
例如询问父亲平时花多长时间与孩子相处,是否读书给他们听、陪他们外出等,等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了智商测验。结果显示,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同龄的不怎么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更聪明。
看完这些研究,你知道爸爸的重要了吧!!!
不要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你看手机也会让孩子学着迷上电子产品。你的行为就是孩子模仿的标准!
2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第一,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采用适合她们的方法去教育她们。
高年段的女生比较敏感,容易受伤害,怕老师不喜欢她,怕老师偏心,怕好朋友不理自己。所以,在工作中要杜绝对孩子随意敷衍、盲目指责。只有在受尊重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懂得什么是尊重,应该如何去尊重他人。了解孩子的基本特点,采用适合她们的方法去教育她们。例如,有些孩子比较乖,老师集队讲话时能集中精神,内容也比较容易把握;但是,也有个别孩子特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听得快、忘得也快。这时,我要理解和宽容她们,不能责怪她们,要避免空洞地给她们讲大道理,利用孩子们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教育她们。
例子:有一段时间我严抓下午冲完凉后的内务检查,也曾在集队时再三强调冲完凉后要把衣柜门关好、房间门关好、窗打开、纱窗关好等等。可,不管我如何强调,一到下午检查内务肯定又有几个宿舍没有按要求做好。后来有一天集队,我就换了一种方式对她们说这件事。我说:“同学们,为了不让灰尘污染我们衣柜里面的衣服,我们把衣柜门随手关好;为了让我们的宿舍环境保持整洁清新,我们把窗户打开通风;为了不让蚊子进入宿舍晚上干扰我们的休息,我们把门和纱窗严密关好;为了节约能源,我们把水电随手关好……”
这样,孩子们能形象地联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再是只是单一地做事,所以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从那以后我在下午检查内务时轻松多了,我也没有把这事再三地强调了,她们也不会感觉到我这么啰嗦了。而且,还要注意一点的是,我在这里用的是“我们”,这样会让孩子们觉得我是在跟她们一起体验生活。
第二,抓住孩子的兴趣,与孩子平等沟通。
在工作中,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善于敏锐地抓住时机,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同时,用恰当的语言热情地鼓励她们谈话,并用她们感兴趣的语言与她们交流。让她们感到喜悦和自信,使沟通能更深入。
平等是沟通的前提,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提供信赖、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话,我觉得首先得把老师身份放低,用同龄人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观点,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轻易否定她们的想法等,这远比语言更容易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
第三,多使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亲密接触,与孩子做朋友,同时努力改善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为了要好好地与孩子们建立更深厚的感情,我给自己作了一个要求:不管孩子是不是很乖的、不管孩子是否有主动亲近我,我必须要在二天内与每个孩子至少一次亲近的接触。在平常工作中,不放过每一个能跟她们亲密接触的机会,跟她们友好地拉拉手、怜爱地摸摸头、热情地抱一抱,让她们充分地感受到老师不仅注重她们要养成好习惯,而且非常地爱她们。这样,慢慢地,孩子们和我的距离接近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与我说的话也多起来了,我的日常管理工作自然更是得心应手了。
而且,我还发现,平时在工作中,除了肌肤的接触能有效地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外,适当的时候跟她们说悄悄话,随手给孩子拽拽衣服、整整发饰的小动作,也是非常不错的办法,会使她们觉得老师和妈妈差不多,甚至会认为老师比妈妈还棒,不光像妈妈一样的照顾她,还教会她很多本领。这样,孩子会对老师产生信服感、依赖感,进而愿意与老师接触,增加与老师之间的感情。
第四,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批评孩子时要把握一些原则。
十岁的女孩子情感较脆弱,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善待孩子的缺点,努力以平心静气的心境,要采用温和、耐心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育孩子时,要掌握一些批评的原则。
3和孩子沟通七大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3、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4、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5、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7、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 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 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4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勿入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
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5解析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家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