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亲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出血、心肺疾病、严重贫血或休克等。
2、胎盘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良或结构异常等。
3、胎儿因素: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过期产、先天畸形等。
4、脐带血液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
5、分娩过程因素:如滞产、急产、胎位异常,手术或应用麻醉药等。
6、新生儿疾病:如反复呼吸暂停、RDS、心动过缓、重症心力衰竭、休克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2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期怎么治疗
1.支持疗法
维持血气和pH在正常范围:有青紫、呼吸困难者吸氧,有代谢性酸中毒用碳酸氢钠,有报道增加血流量可达20%左右。维持心率、血压、血糖等在正常范围。
2.对症处理
对症治疗可防止已经形成的病理生理改变对受损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害,可缩短新生儿期病程,从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对惊厥、脑水肿和脑干症状的处理应积极和及时,一旦出现,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控制或消除。
3.脑细胞代谢赋活剂等药物治疗
这类药物有脑活素、胞二磷胆碱、1,6-二磷酸果糖,均为70~80年代试制并用于神经科临床的药物。其共同特点为通过不同途径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功能,防止或减轻各种病理刺激对神经细胞造成的损伤,从而恢复神经功能。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抗休克和抢救重危患者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多年,对其脑保护作用曾有争议。
3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方法
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围产期窒息的发作,要不断提高产科技术,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尽快结束分娩,生后窒息的婴儿要及时复苏,以减少HIE的发生。
孕妇应定期做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早产和手术产;提高产科技术;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 鼻内粘液,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为产妇供氧,并准备新生儿的复苏和供氧,新生儿出生后宜平卧,头部稍高,少扰动。
1、在分娩过程中要严密监护胎儿心率,定时测定胎儿头皮血pH和血气,发现宫内窘迫须及时给氧及静注葡萄糖等药物,并选择最佳方式尽快结束分娩。
2、生后窒息的新生儿,要力争在5分钟内建立有效呼吸和完善的循环功能,尽量减少生后缺氧对脑细胞的损伤。
3、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要密切观察神经症状和监护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有异常神经症状如意识障碍,肢体张力减弱,以及原始反射不易引出,便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及早给予治疗,以减少存活者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4缺血缺氧性脑病危害大
1、供氧:根据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病情选用各种供氧方法,保持血氧PaO2在6.6~5.9.31kPa(50~70mmHg)以上,PaCO2在5.32kPa(40mmHg)以下,但敢防止PaCO2过低,以免脑血流过少。
2、维持正常血压:避免血压过大波动,以保持脑血流灌注的稳定。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血压低时可用多巴胺(3~μg/kg/min连续静滴)和多巴酚丁胺(3~10μg/kg/min连续静滴),并监测血压。
3、纠正代谢紊乱:轻型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在改善通气后可得到纠正,只有在中、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才用碳酸氢钠,剂量不宜过大,维持血pH在7.3~7.4。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低血压糖时静点滴10%葡萄糖,首剂2ml/kg,以后5ml/kg·h,维持血糖在2.80~5.04mmol/L(50~90ml/dl)。由于窒息后脑啡呔增加,有人试用纳洛酮(naloxone)静脉点滴5~10μg/kg·h,至总量0.1mg/kg·d,以拮抗脑啡呔。
4、控制惊厥:可用苯巴比妥负荷量15~20mg/kg静滴,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12小时后用维持量3~5mg/kg·d。
5、控制脑水肿:控制液体进入量在60~80ml/kg/d。脱水剂可用甘露醇,每次0.5~0.75/kg,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每4~6小时一次,但脱水剂不可过量。脱水剂虽可减轻脑水肿,但不能减轻脑损伤。
5警惕围产期窒息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
定期产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可以做到早治疗早预防。经研究,大城市的新生儿患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几率比较低,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孕妇能够坚持定期做产前检查。如果检查出来是属于高危妊娠,那么定时的产前保健就更为重要,特别是怀孕晚期。
2、留意胎儿宫内缺氧征兆
孕妇应该及时发现胎儿胎动的异常,如过快或过慢,需要到医院诊治。如果一个原本活泼的胎儿突然安静,或一个原本安静的胎儿突然躁动不安,胎动低于10次/12小时或超过40次/12小时,则提示有可能胎儿宫内缺氧。
3、做好孕期自我保健
妊娠期间避免做过重的体力劳动,保持愉快情绪,避免早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家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