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也是补。还有一补:神补,最难补,也是最不能少的补。养神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至秦汉时代则形成学派,以后绵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老子、庄子均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有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内经·摄生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心寡欲,祛病养生的方法。李东垣的《远欲论》、《省言碱》强调清心寡欲,“积”精会神,以获取健康长寿。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神为摄生要务”,并给养神赋予新的内容。所以,养神是养生的关键之所在。 养神是一种观念,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回归,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慎独其身,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
养神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少私寡欲,心胸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做到少私寡欲应注意两点:一是以理收心,明确私心对人体的危害。二是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
(2)抑目静耳,闲情逸致: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老大例》中说:“养老之药,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眼耳是神气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其功能是受神气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弛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扰不宁。要做到抑目静耳,就要用高雅的兴趣爱好,来陶冶自己的志趣。有了高雅的志趣,自然会把浮名虚禄,看得淡若云烟。
(3)和畅情态,调摄七情:“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笑可增进健康,可使人长寿。俗语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长戚戚,有损天年;情绪乐观,能安神定气,是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良方。
(4)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神的方法主要有: 娱乐养神 可以调动某些休止或不常用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充分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也是人们常说的换脑筋。娱乐养神的种类较多,如下棋、垂钓、跳舞、听音乐、看表演、看电影电视等。
休眠养神 多指睡觉,通过休眠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又使身体内部各部位的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积蓄精力,复苏体力。休眠养神掌握得当,能促使人体机能再生。
“糊涂”养神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躲避那些参与意义不大或价值作用不高的事情。不搞无原则争执和较量,不考虑和计较鸡毛蒜皮的是是非非,让脑筋和心情松弛下来,免受劳心伤神之累。坚持“糊涂”养神,可使人心胸开阔。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