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研究心得
如何加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
如何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家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