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我意识的控制的精神体现,是个体心理品质的反应。心理学上认为人格是人特有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以及功能性四个特征。另外,人格属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对于人格形成的原因,各心理流派持有不一样的观点。有的心理学者认为人格的形成与遗传有关,个体从一出生就带有来自于父母辈身上的遗传因子,民间有句老话:“你这副德行就是随你爸/妈”就体现了人格形成与遗传有关这一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人格的形成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从古到今,国人都非常讲究“礼数”,送礼、酒桌文化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有研究还表明了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家庭文化的“洗礼”,一般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三种:权威性、民主型和放纵型。如果家长属于权威型,其孩子长大后很大几率会拥有“权威型”的人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总说要知道自己是否能接受和这个人过上一辈子可以通过这个人的父母相处方式作参考的原因。

人格的形成对一个人以后的生活和社交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可以提高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反之,如果人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出了什么“乱子”,个体很可能会造成人格缺陷、人格分裂、双重人格、危险人格等等的心理现象,严重的还会使个体无法拥有“正常人”的思维和逻辑,导致做出一些“出格”或者“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原生家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及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才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形成标志: 人格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前者标志着形成了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内涵;后者标志着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认同。

1.自我意识的确立: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形象感等。自我意识的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常常借助于他人的眼睛为“镜子”,以别人的评价为间接依据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真正确立是在青春期以后。随着体格生长和性发育的成熟,青少年日益把注意力指向自身,开始有成年人的独立感,并在心理上摆脱对监护人的依赖,进入“第二断乳期”有人称此阶段为完成了一体化过程的“统我”形成,在人格的发展阶段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此时才标志自我是独立、完整和统一的,人格也开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我意识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在社会实践中还要不断改造和完善。

2.社会化:社会化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纳入到社会规范的过程。换言之是使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按照社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角色行为。没有社会化这个阶段,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人格。社会化的形式常常以各种禁忌和赞许的方式出现。社会要求其成员接受相应的文化、风俗和习惯;遵从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纪律和法律。当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了父母的养育、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经历了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奖惩,社会文化就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观念和行为之中,其人格也就必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了。 人的健康包含心理的健康,而人格是心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关系密切。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些不健康的人格特质还会引起其他的一些心理和生理疾患。

所以形成健康的人格是成为社会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符合社会基本规范才是大家公认的。如果违背了基本(最低)要求,这个人就具有人格障碍,难以在社会中生存。

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建康的家庭环境和不合格的父母会养成有人格障碍的孩子。

所以力求整个家庭成员的三观一致,家庭氛围浓厚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力争上游的精气神。孩子才能阳光、乐观、好学。

我是心理问答达人,心理领域创作者夏虫不语冰。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可阅读更多内容。

你知道全国孩子学的都是同一本语文书吗?

我们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家有内向孩子,该如何培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家政网

    本文地址:http://www.365jiazheng.com/muyin/219967.html

标签: